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二、廉洁 [复制链接]

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清代诗人于谦的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希望能够象石灰一样清清白白做人,廉洁从政。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作者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他的“清白”,除了对国家耿耿忠心之外,还表现在廉洁的作风上。他尽管当官多年而且在景帝时期极有权势,但从不受贿,所以被抄家时没有什么财物可抄。

与此相应的是,他也不肯行贿,早年在地方任职时曾写过此诗来表达这种高尚情怀:手帕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手帕、麻菇、线香是当地土特产。他认识到,这些本来属于民间的东西一旦用作贿物就成了灾祸,所以上京时“清风两袖”,一点儿也不带,免得被人们说三道四,与其他官员的作风大不相同。“于谦以他的浩然正气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重,留芳千古。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廉洁自律,才会让自己的人生之路光明坦荡;才会让世人对你刮目相看。

由此,我们应得出许多的感慨。是啊!人的一生是漫长而又短暂的,如何把握自己的人生之路实在是太重要了。一失足成千古恨,让我们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让自己的人格受到侮辱,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小树立严于律己,廉洁清白的作风,做一个洁身自爱的人吧!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4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个人生活中的朴素精神与节约精神,二是指公众生活中的廉洁精神。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教导人们,富贵要取之有道。有德君子向往富贵,但决不通过不正当手段来取得它;时刻想抛弃贫困和卑贱,但决不用不正当手段来摆脱它。孔子还坦然明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对用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看得如同天边的浮云一样轻。与其“不义富且贵”,宁肯“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这种固守本心的坚定态度,是守廉的根本。

孔子对违背道德准则寻求富贵,助纣为虐的行为,旗帜鲜明地反对。季氏的财富超过了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鲁">鲁ersonName>君,而冉求听命于季氏,仍然不断替他搜刮,使他聚敛更多的不义之财。孔子闻之,怒斥冉求“非吾徒也”,并号召弟子们大张旗鼓地声讨他。

《论语》反对奢侈浪费的生活方式。孔子把人们的生活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健康的有益的;一种是不健康的有害的。他明确提出:益者三乐是乐节礼乐,乐道人善,乐多贤友,益矣。损者三乐是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乐于用礼乐陶冶自己,乐于称道别人的好处,乐于多交贤德的朋友,是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自身修养的;嗜好骄奢淫逸,嗜好放荡无度,嗜好吃喝宴乐,对身心健康和自身修养是有害的。我们加强自身修养,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戒除损者三乐,弘扬益者三乐

古文中字含有考察、查访的意义。考廉、查廉自古以来是一个难题。孔子告诉我们从宏观上观察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廉洁操守的办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人焉?”考察一个人,要看看他所结交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了解他的所作所为,看他干些什么;仔细观察他安于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嗜好,以什么为乐。这样,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就掩盖不住了,他的思想就可以掌握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气味相投的人才能经常来住。一个人的交往圈可以反映他的思想道德倾向。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是其内心世界的反映,也是判断一个人廉洁与否的主要依据。一个人的嗜好,集中反映他的价值追求。一个沉迷于奢靡生活的人,很难有高尚的价值追求。这就提醒我们,要守廉就应该慎交友,交贤友;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情趣,戒除不良嗜好;时刻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