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500年前的战国时代,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回答,“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大国仁而小国智”,这是中国古代先贤对国际关系之道的最初思考。大国以仁保天下稳定,而小国则以智保国家安宁。在这种仁智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了“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维持了东亚地区不同文明国家间上千年的总体稳定关系,实现了区域的长期发展。“大国仁而小国智”,是大国要讲道义、讲责任,对小国、对不同文明要包容,要允许实力偏弱的国家来搭强国的便车;大国之间要以礼相待,相互尊重、兼顾彼此利益;要鼓励多样性和多体系共存,允许建立平行体系和秩序。小国则要保持独立与合作的均衡,要有正确认识自身力量和利益的智慧。新时代的“仁智体系”,可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以维系全球的整体稳定和长期发展。在推进新体系的建设中,中国理应具有战略定力。因为中国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具有全产业链、独立金融体系、自主内政和外交、完整科研和教育体系、足以自保的军事力量的国家。国家综合能力和力量结构奠定了中国的自信,使我们可以在自信基础上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智慧,推进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文明在历史和未来的使命,是维持人类社会的生态平衡,保持文明的多样性,建立公平、公正的区域与世界秩序,维持世界的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