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孟子认为,仁来自于人的善良本性,而荀子认为人性恶也,那么仁就不会是先天所得,而是后天经过仁义礼仪的教化才形成的,这就与周易“天地之大德所生”的观点相悖了,虽然孟荀人性善恶之辩没有定论,但个人认为,仁更多地还是来自后天的礼义教化,孟子的例子“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认为一个人看见孩子掉进井里,第一念头就是想要去救孩子,但个人认为这样的念头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长期在社会环境和礼义的熏染下形成的一种潜意识,所以条件反射般的想要去救人,况且第一念虽然不考虑孩子的父母,自己的声誉等事,第二个念头却未必不考虑,可见善恶是相伴相生的两面,都会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仁并非来自先天本性,不止是仁,按照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人的各种思想观点都是由社会物质环境决定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