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对万事万物抱有一颗仁德之心,奉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处世准则,但宽以待人的宽并不是无休止的宽容、没有底线的容忍,一切都要建立在“智”的基础上。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言“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把两者很好的结合起来,就无法正确的爱人,无法对某件事情该做与否加以甄别。近几年来大衣哥的事件频频登上热搜,让我们看到人性的丑恶一面,同时反思社会上提倡的“好人”究竟应该是怎样的。《论语》阳货篇曰:“乡愿,德之贼也。”千年之前孔子时代就已经存在这种现象,时至今日当今社会的“好好先生”仍然存在。不得罪别人,对不合理的事情没有坚定的拒绝,软弱不刚强的善良,这种人一多就会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常言道“人善被欺,马善被骑。”没有理智的仁义善良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像耳熟能详的农夫与蛇、东郭先生和狼这类故事也都传达出了:“有锋芒的善良”这类主旨。仁爱、善良固然是优秀品质,可以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但要以智慧作为武装的盔甲和战斗的矛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