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四、崇俭戒奢 [复制链接]

1#


“廉俭”之 “俭”是勤俭节约的意思,节俭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美德。“倡俭黜奢”的思想尤其为儒家所重视。儒家认为,节俭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都有重要意义。首先,对于个人来说,节俭是个体道德修养的基础,有助于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曰: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人有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等众多德目,节俭是众多德目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对此,司马光的解释是: “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 (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训俭示康》)人所具有的众多德目,都由俭发展而来。俭可以养德,就在于俭可以制欲。司马光说: “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 同上) 儒家和道家的道德修养论都主张寡欲,而节俭可以抑制人的欲望。明代薛瑄说: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多贿,居乡必盗。故曰: 侈,恶之大也。”⑤ 俭则寡欲,寡欲可以养德; 侈则多欲,多欲招来祸患,导致贪腐盗窃甚至丧身败家。因此,人不可不节俭,有德之人必须节俭。其次,节俭还关系到家国兴衰。在传统社会,无论是贫困家庭还是富裕家庭,都以勤俭持家作为家训,告诫子女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先贤从历史上总结经验,坚持勤俭节约,家运国运就会兴旺,反之,骄奢淫逸必然导致国破家亡。节俭是滋养清廉的土壤,奢侈是滋生腐败的温床。要言之,廉俭是同义反复的词,其道德之义及其价值取向,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物产不丰富有内在的密切关系。“廉耻”之 “耻”也是传统伦理道德一个重要德目。“耻”德对个人的修为、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究竟以什么为可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派,对于耻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因此,作为一种具体的德目,廉耻是非常基本的、具体的道德要求,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可是,究竟以什么作为廉耻的具体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因而,廉耻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宽泛的道德要求。儒家把有无羞耻之心看作是为人的根本,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志,甚至还是区分人与禽兽的重要标准。朱熹认为: “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① 知耻不仅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官的必要条件。龚自珍在 《明良论》 中说:“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官员知耻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这种耻感意识可以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此外,“廉”与 “耻”经常合并而用,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廉”多指官德,而 “耻”指向所有人。“耻”与 “廉”有密切联系。知耻是廉洁的道德前提,知耻可以养廉。顾炎武说: “人之不廉,而至于悖于礼义,其原皆出于无耻也。” ( 《日知录·廉耻》) 一个人如果没有羞耻感,就会贪得无厌,不仅不能做到廉洁,甚至会做出违背礼义之事。康有为在 《孟子微》中说: “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如无耻心,则无事不可为矣。”一个人有羞耻心,才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如果鲜廉寡耻,则无所不为,贪腐盛行。知耻可以养廉,鲜耻则寡廉。“风俗之美,在养民知耻”,民众耻感意识的培养,有助于纯化社会风俗,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孝廉”之 “孝”是传统伦理最基本的德目之一,有学者将 “孝”称为中华传统伦理的元德②。《论语·学而》有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把孝看作是仁的根本。汉代倡导 “以孝治天下”,强调 “廉为政本”,在人才选拨方面实行举 “孝廉”的察举制。自汉代以来, “孝” “廉”更为世人所重视。大概在汉代出现了 《孝经》,其作者把孝看作是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 《孝经·三才章》)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经·圣治章》) 。孝道贯彻于天地人,而在人的行为中,孝为最高原则,百善孝为先,孝为众德之基础。孝又是廉洁之动因,行孝可以促廉。恪守孝道之人,在为人处事时,也多会廉洁公正; 在为官理政时,多会清正廉明。“尽孝合礼不逾节,则亲者安; 守孝含义不自进,则上无过; 以孝助廉不蔽恶,则行自正; 孝则知耻不从枉,则祸不生。”③ 孝与礼义廉耻有内在的统一性,对于为官者而言,恪守孝道可以促进清正廉洁,使其行为端正,远离祸患。《礼记》说: “大孝尊亲,其次不辱。”为官者清正廉洁,声名远扬,光宗耀祖,父以子贵,即是尊亲; 反之,为官者贪腐成性,声名狼籍,千夫所指,就是辱没门庭,就是陷父母于不义,就是辱其亲,辱其亲就是 “大不孝”。不辱其亲、光宗耀祖的道德责任感,是为官者保持廉洁自律的精神动因。
从 “廉”与 “俭”“耻”“孝”等德目之间的密切关系及其所组成的新德目来看,廉德具有理论上与实践上的可推广性与可扩展性,体现了此德目具有内在创新性的源动力。一方面, “俭” “耻”“孝”诸德都具有涵养廉德的道德基因,践行 “俭”“耻” “孝”诸德目有助于 “廉”德之养成。另一方面,廉俭、廉耻、孝廉等新德目的出现,体现了传统儒家在不同社会情境下所具有的道德整合的要求,反映了社会生活中道德要求的某种整体性与扩展性的特征。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5:0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