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则改,不失其道”。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日食、月食不是日月本身的问题,而是必然的自然现象。君子不会有意犯错误,对自己无意间所犯的错误也会像日食、月食一样,所有的人都能看得见,不应该加以掩饰。承认过错、改正过错,绝不是“丢面子”“丢威信”,而是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知过即改,才是君子所为。正是因为这样,在他改正过错的时候,人人都会敬仰他。
“志在求道,不惧艰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如果一个人立志于要修道,却讨厌困苦的环境,担心自己穿着破烂,害怕自己吃得不好,这种人是修不成道的。换句话说,立志于修道的人是不会贪图享受的。孔子还认为,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一定不会有远大的志向,所以,根本就没有必要与这样的人去讨论道的问题。
“充实自己,静待机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孔子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而不要只说不做或多说少做。在社会生活中,总有一些夸夸其谈的人,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尽了大话、套话、虚话,但到头来,一件实事未做,给集体和他人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对照孔子所说的这句话,有此类习惯的人,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去把一件事做好。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怕没有人知道的。那些整天叹息自己怀才不遇,没有人了解自己,给自己施展才能的机会的人,恰恰是没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在没有得到机会之前,都会静待机会来临,其间他们能够时刻提高自己,等到机会到来的时候,便立即展示自己的能力,脱颖而出。
“处处留心,皆为学问”。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观过而知仁”,是说看别人,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学问。也就是说,随时随地有思想、要见习、体验、反省,这就是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所得的就是学问。这种深植于生活的学习,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境界,是淡泊名利,人情练达,也是一种理解后的体验与提高。它是一诺千金的诚实守信,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随机应变;是碰到挫折时的百折不挠,是正面攻不上时善于迂回包抄的机智;是能够在复杂的情况下,一下子就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事物内在联系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