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在阐述忠与礼的关系时认为,汉儒侧重于要求君主,强调君上应依礼对待臣下,臣下也就能对君上尽忠。宋儒侧重要求君臣双方共同遵守,君能以待臣,臣亦能尽忠于君。或曰,双方贵于各尽己责,君不患臣之不忠,患我礼之不至;臣不患君无礼,患我忠之不尽。这里强调君应依礼待臣,愈往后,愈侧重于对臣下的苛求,后来强调即使君上无礼,臣下也应尽忠,以至于之后发展到臣下不问是非的愚忠,这也反映出儒家关于君臣关系思想发展的总趋势。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有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必然要对前一个王朝有承继,有沿袭。孔子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这也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孔子的一生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周礼的规定侍奉君主,这也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会是彬彬有礼的,这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重视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但是如果过于强调谦逊礼让,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就会被抑制,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