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复制链接]

1#

轻义重利,见贤思齐。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把追求义还是追求利作为判断人是君子还是小人的一个标准,他认为一个真诚的君子应当以义为原则,依礼的要求去实行它,用谦虚的语言表述它,以诚实的态度完成它,而那种“群居终日,言不及义”之人,则不足以称为君子。但孔子并不是说完全否定利。他曾说过:“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他还赞美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老百姓得到好处。孔子要求君子“见得思义”,反对只追求个人的私利。如果利不符合道义要求,就应不顾个人得失,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之生命,舍利而取义。在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孟子更加强调义、利的对立,表现崇义排利的倾向,开创了义、利两者的对立先河。经过后代儒学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交友之道,无利重情。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当自己的朋友故去但是没有人给他安葬的时候,孔子就主动去担当了这个责任,体现了孔子对感情的注重,孔子的做法就是儒家思想中“交友之道”的很好诠释。真正的朋友,他们之间看中的是感情,是彼此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而不是仅仅是物质财富。
  克服私欲,才能刚毅。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孔子向来认为,一个人的欲望多了,他就会违背周礼。从这一章来看,人的欲望过多不仅做不到“义”,甚至也做不到“刚”。在现实中,一般来说,一个人很难做到刚毅不屈,无私正直,原因就在于心中还存有私欲,而私欲又是人的一种本性。这种矛盾几乎存在于每一个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的人身上,因此,对于他们来说,用正直来压制私欲的过程就几乎成了奋斗的大部分内容。而在几乎所有的成功者和仁人志士身上,我们都可以发现,正直刚毅而无私欲是他们共有的品质。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5:2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