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和谐?和,从口禾声,由“口”和“禾”两字组成,即为有饭可食;谐,从言皆声,由“言”和“皆”两字组成,即人人皆可畅所欲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单从组字方式来看就可看到社会和谐的内涵:百姓有饭可食、有衣可穿,才能够自由言谈,和平相处、安居乐业。
《礼记•礼运篇》中展现的便是社会和谐的图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和谐的价值和意义从来都不容小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展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亦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便是社会和谐重要性的最佳例证。
古人常把统治者、民众、和谐、道德这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唯有为政以德,方可平天下。“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道德与和谐往往是统一体,当正义的力量逾越邪恶的力量,那就是海晏河清、国泰民安;反之,则为腥风血雨、动荡不堪。《荀子•王制》中也提到类似观点:“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因此,欲立和谐之风,必以立德为先。
领导者与百姓的关系喻以水与舟之关系是恰如其分的,水可运舟亦可覆舟,正如百姓生活安居与否印证着领导者的德行才干。“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爱民而使和谐之风应运而生。除此之外,家庭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要和谐,一如朱伯庐《朱子治家格言》所言“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
冰心曾言:“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会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这便与我们追求的社会和谐有着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