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世一遭,最终结局早已注定,一如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人生之可贵处,在于它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目的,”生命过程格外重要,如何生活以及以什么样的态度生活影响了人们的处世方式,也影响了人们对快乐的定义。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快乐,是人通过修养,进入了与道同在的境界,进入了物我为一的境界,心灵得以滋养、充实、慰藉、安顿,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而精神却处于无限的悦乐之中,这就是孔颜之乐。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安贫乐道是颜回的处世态度,也是诸多内心世界丰富单纯之士的处世态度。自古以来以追求精神的丰富和修养的提高为乐事之人不在少数,但是反观当下,汲汲追求物质享受、蝇营狗苟的人不在少数。频频出现的贩卖隐私问题、屡屡接到的令人神经紧绷的诈骗电话……崇尚物质,忽视精神,甚而道德沦丧者如飞蛾扑火,焚身乃止,终将在享受完短暂快乐后陷入被法律制裁的苦痛中。正如清代申涵光在《荆园进语》中所言:“君子终身是乐,虽贫贱、患难时,中有自得,毕竟忧他不倒。小人终身是忧,纵富贵已极后,患得患失,究竟乐亦非真。”君子即使处于生存的泥泽中,还有头顶的繁星照亮其生活,他将安于生活但不疲于生存;道德沦丧之人即使簪珠加身也会在珠光暗淡后盲于漫漫黑暗,他将疲于生存而无暇生活,因此物质贫乏不会减诸于快乐,精神贫乏才会使我们陷入痛苦的深渊。因此人生是一场修行,以平和心态对待,才能漫看云卷云舒,赏人生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