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古代的思想家多释为“宜”,如《礼记•中庸》即云:“义,宜也。”意为分配公平、无偏、中正。利在 《尚书》《易经》中多次出现,至春秋时期,“利”才被赋予了经济学上的物质利益的内涵。
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欲于利”,孟子倡导“舍生而去义”,义利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义利二者相互兼顾,到达某种平衡,即在坚守义的原则的同时,兼顾利的追求,这是最理想的结果。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兼顾并不多,大多时候需要我们在义利之间做出选择。“君子之学进于道,小人之学进于利”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而其根本在于对义利的衡量,即在于其道德本心。人固有一死,但有很多东西超越生死,是无法用利益来衡量的。坚守义,便是坚守自己的本心,弃义而择利,是小人所为。
舍利取义,是古时圣人便已倡导。今天的社会,更应该弘扬这种品格,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