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一句话概括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敬重一切生命,爱护一切生命,儒者对人的生命有着浓厚的敬重意识,孔子对民生问题是重视的,但语焉不详,孟子则把孔子的仁学运用到民生领域,提出了很多惠民轻君的思想,要求社会统治者和管理者在解决民生基本问题上体现仁民爱物的思想感情,中国近代的民生主义即发于此。
既然提到珍爱生命,那就必须解决百姓温饱问题。所以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使百姓丰衣足食。孟子的仁政最核心的内容便是解决好民众的吃穿问题,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有所保障。其次,孟子要求统治者要“省刑罚薄税收”,人民的负担要有一个限度,若过此限度就有灾难,所以要省刑罚,薄税收。第三,救济社会鳏寡孤独者,在《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第四,加强教育,德化民俗。孟子认为要在富民的同时,还要加强百姓的德化教育,使民去恶行善,形成礼义之风,这样社会才会安定,人民才会有真正的安宁。
上述提到了孟子轻君重民的思想,其实珍爱百姓生命除了推行民生政策之外,还要使百姓有事可做,感到满足。明代李贽曾说:“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私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如耕田者,秋天有所收获,然后管理田地才卖力;居家者,私自有仓库中的积蓄,然后管理家庭才尽力;读书人,自己可以获得功名,然后事业上才尽心尽力。这就意味着,要让百姓做好自己的事情,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这就算是对生命最大的珍重了。
综上所述,加强民生和满足于民,是统治者爱护百姓生命的举措。古人的智慧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