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看上去和人有关,比如,“爱人”,又比如“忠恕”。忠,是己欲立而立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应该不仅于此,人也不是必要条件。人只是张大“仁”的用处的一个表现罢了。不然为什么说“为仁由己”?为什么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能可以长处乐”?为什么把花生的核心叫做“仁”?把桃子、李子的核心叫做“仁”?因为仁是内心的品德,有没有外面的人,都可以是仁。颜回没有钱没有官,帮助别人的能力有限,但一样可以三月而不违仁,比有钱有权的做的还好。有了这颗仁心,就好像桃核有了“仁”,那么有条件的时候,阳光雨露下,桃核就可以发芽,成长为大树;人心有了仁,那么有条件的时候,能力所及范围内,就可以做到忠恕。但是仁是自己的。儒家讲究反求诸己,讲究慎独,就是讲究自己的德行。有了这个仁,心底就宽阔。所以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这个全天下最广大的居所就是仁,如此广大,处于仁的人就不会猥琐;精气神既然充足,心里就不会怯懦,所以“仁者不忧”;心里有仁,在哪里也不觉得狭隘,就好像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了仁,人就可以明白清醒地感受外界,所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但仅仅感知是不够的,还要可以明白清醒地回应外界,所以仁者可以知,可以勇,可以以德报德,可以以直报怨。仁绝不是老好人,而是明白、清醒、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态、规范自己的行为、恰当地做出应该做的事情。不清醒不明白的是麻木,麻木是不仁。只做到了清醒,而外界需要帮助、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却不去做,也不是仁。那是为富不仁。所以仁固然要自己情醒,还要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实现“仁者,爱人”。既然是力所能及,那就从身边做起。先把自己照顾好,然后把关怀推广到亲人身上,再推广到乡里邻居,再到国人,直至天下人。能做到多少,就尽力帮助别人,这就是“忠”,己欲立而立人;不愿意自己被别人强加的,也不强加给别人,这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依着能力所及,做到忠恕,也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