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

《论语·里仁》: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如果君子离开了仁,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是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候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照仁德去办事。
以是否拥有“仁”的品质去评判能否成为君子的标准。把“君子”放置于紧迫、颠沛流离的环境中,去严格要求其不能在艰苦的环境的中丢失掉“仁”品质,从而凸显“仁”的重要性。而在今天“仁”依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美德之一,仁者爱人,人人爱人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认为仁德的实践完全依靠自己,而非是依托于他人。其中之意在于仁需要依靠修身养性来达成,而与他人无关,仁的实行全在自己的本心想法。“由己”展现的是自我人格的独立性,只要坚守自己的想法,按照“仁”的要求去约束自己,那么就能够坚守住“仁”。同理孔子还提出:“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要仁,仁马上就能来到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心中有“仁”,那么“仁”就会伴随着我们,强调的也是主观积极意识对于“仁”的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