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1#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将其延伸为“仁、义、礼、智”,而至董仲舒则再将其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最早的“仁”出自《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仁在其中被解释为好的道德。孔子将其解释为“爱人”,孟子则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仁政”,将“爱人”的范畴扩大到政治领域,也为日后“仁”成为封建社会统治工具奠定了理论基础。“仁”发展至董仲舒时期,又有了新的突破,董仲舒将其与“天”结合起来,认为“仁”是天的品性,至此古代社会关于“仁”思想形成了系统的体系。而时至今日,在现代化社会的社会主义时代,“仁”依旧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依旧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和作用。贯彻学习“仁”的思想,不仅对于我们的思想道德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将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义”在儒家中总是与“利”相对的。而关于义与利的辩证取舍关系,古往今来辩者如云,两者如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又被视为评判“君子”和“小人”的依据。不难发现,这里所讲的“义”和“利”都有着鲜明的特征,都是将“义”和“利”放置在对立冲突的环境当中,而在这样的场景设置之下,“利”成为了君子避如蛇蝎的对象,“义”成为了天下之士争相追逐的理想行为准则。“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于“义”和“利”的取舍,是“利字当头”,还是“义行天下”?我们所尊崇的“义”,是舍己利他人,是舍身为国家。从义,君子从心而已。
       “礼”是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行为的准则。“不学礼,无以立”,但是这里所讲的“礼”并非单纯狭隘地限制于个人行为准则,礼上升到新时代的国家社会的层面,又以新的诠释迸发出新的精神面貌。谈到礼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谈及“礼仪之邦”这个词汇,它的意思是“有先进的政治制度与法制的国家”。“先进的政治制度与法制”这样的描述,似乎与传统文化中的礼教概念相去甚远,现代文明社会中的礼又当作何以解释?其实,时代更迭也好,物转星移也罢,礼所包含的仁爱、和谐、秩序、优美等原则其内涵是永不消亡的。如若能够于社会中将仁爱、和谐、秩序、优美视为准则,何患不能维持保有一个有着先进政治制度与法制的国家呢?泱泱大国,礼法并治,则复兴有望。
       “智”在儒家思想中解释为“智慧”,但是相比起天生之“智”,儒家更加偏向于教导通过后期的学习来达到“智”的目的。“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太阳月亮是天地之眼,诗书万卷是圣贤之心。将诗书的高度与日月之于天地的重要性等同起来,圣人对于知识的渴求可见一斑。古人读书是为了明圣贤之心,博学强识,求仕途之高;今人读书是为明科技之新,增长才能,求社会之进步,民族之复兴。读书之于个人,增长学识;读书之于国家,复兴之需。而现在学习的目的,与古人学习目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创新,古人求明理,今人求创新,瞬息之变与万物之变,学习的目的在于求变求新。
       “信”之于个人,正可谓”不诚无物”,倘若你没有了信,那么仁义礼智,都将变成虚伪的东西;信之于国家,有所谓”民无信不立“,如果丢失了人民的信任,国家就没有立足之地了。信,被解释为诚信,诚信与谎言对立,谎言代表虚伪,虚伪的人走到哪里都是过街老鼠,无人敢与之交,无人敢付之心。而对于国家来说,诚信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其不光存在于国家与人民的互动中,也存在于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中,唯有守住”信“,才有了国与国的交往互动,才能建立良好有序的国际关系。诚信为本,自在人心。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美好品德的象征,影响了几千年中国文化的发展。而在今日,“仁、义、礼、智、信”也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无一不是“仁、义、礼、智、信”的扩展延伸。秉持继承“仁、义、礼、智、信”的优良品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方能和谐发展,实现天下大同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最后编辑云南财经大学陈芳玲 最后编辑于 2020-11-26 13:35:17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9:1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