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克立编著的《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就认为:“孔子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内容主要包括忠和恕两个方面。”这种观点的出处即《论语》中记载孔子与门人的交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类似弟子问仁的记载还有很多。如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爱人就是关心、爱护他人。爱人这个词包括两个词的含义,一是爱,二是人。但以“爱人”释仁稍嫌不足。原因有二:一为爱人的含义里没有己。爱人这个词包括两个字的含义,一是爱,二是人,这里的人指他人。一个人能够关心和爱护他人这是好事,但是自己内心有没有爱呢?爱人一词里是反映不出来的。但仁的内涵里面恰恰包含了要爱人首先自己得有爱的含义,要爱人首先得有仁心,而爱人一词显然没有这层含义。二是爱不能用善恶来规定,不能体现出仁的本质。爱这个字概括性太强,单用爱这个字是不能反映出爱的善恶的。仁作为孔子宣扬的最高道德标准,首先是善的,这是最基本的,而爱这个字恰恰不能体现的就是善恶。比如关爱别人是好事,但是过度的关爱岂不适得其反?但又不能说过度的关爱为恶。正由于这方面的原因,用概括性强的爱来规定仁似有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