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
对于自尊自爱我在此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自尊自爱固然是一种重要的品质,我甚至认为是生而为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儒家将其归于父母,甚至将人的一言一行尽皆归于父母的思想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按照传统儒家的说法,自尊自爱是为了父母,建功立业是为了父母,生儿育女是为了父母,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父母而最终归于一个孝字。在我看来这不应该是一个成年人的安身之所。
再这样的孝里面不只有对自己的自尊自爱,还隐含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样的爱是有要求的。不辱其身,不忧其亲,亲就是对自己的要求。对自己的要求细化到一言一行自是无可厚非。然而当我们成为父母以后呢?依循这一原则,我们会对自己的孩子有所要求,甚至是细化到一言一行的要求。诚然,当孩子还处于成长阶段这样的要求是可以对孩子作出正确的引导的。但当孩子成年以后,以当今的价值取向看来,这样细化的指令加于其身就是两个独立意志的碰撞。这样只会有两个结果,成为巨婴或家庭矛盾层出不穷。所以这样的孝或可以用于孩子成长过渡阶段的独立精神启蒙,但决不能成为奉行一生的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