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本意是孝敬父母,甲骨文中“孝”字的表意字型如孩子举起双手,并向下作出磕头的样子,给老人请安,表示子女对长辈的孝顺;金文的“孝”字就像一个长发的老人抚摸一个孩子的头,则蕴含着长辈对子女的慈爱。儒家认为这种孝亲之情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首先是情感的存在,真情实感是人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真诚孝亲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要求。
所谓“真诚孝亲”,贵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也就是真有所情、实有所感,它们是真实存在,不是虚幻或凭空想象的。人作为生命存在,从出生起最先接触的就是父母,而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互中最基本的就是爱,由此便有所谓“孝”。
孔儒学认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化的源泉,孔子在《论语》中多次阐发孝亲思想在许多方面值得继承和发扬。同时,在孝敬父母方面,真诚的孝心是首要条件,子女不但要在物质方面赡养父母,还要予之精神方面的安慰。在物质方面,《学而》中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即侍奉父母能够竭尽自己的力量。《论语·为政》中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孝乎?”孔子认为,子女侍奉父母,遇到事情,让子女去效劳;有了酒食,让长辈来享用,而且要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的孝。可见,孔子对孝的最低层次要求是子女真诚孝亲,对父母及长辈首先要做到物质上的赡养,竭尽所能满足父母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
然而,仅仅做到物质方面的供养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孔子又强调:“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说明他更加注重精神方面所体现出的孝。在孔子看来,子女真诚孝亲,首先要知道父母的年龄,他在《论语·里仁》中说道“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为人子女,不能不把父母的年纪放在心上,一方面子女因父母高寿感到喜悦,另一方面却又对其日益衰老感到担心。这让我不禁想起如今的天下父母无不对子女的生日和年龄一清二楚,反观子女,记得父母生日和知道父母年龄的人却少之又少。甚至许多人认为这无关紧要,且和孝顺父母与否关系不大。谬矣!从深层次来讲,子女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最重要的是以一颗真诚的孝心给予父母精神上最好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