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既然谈到“仁”,当然首先要弄清它的意思,许慎 《说文解字》云“仁,亲也”,又云“古文仁从千心” 。 其实,“仁”字始见于《尚书·金滕》:“予仁若考。” 《诗 经》有云“洵美且仁”(《郑风·叔于田》),《左传》出现 30 多个“仁”,它们基本上可作“仁爱”“仁厚”解释。 到了孔子,“仁”字则被赋予了许多新的内涵,仁的概 念在不断吸纳融合新因子的同时亦得到深化,也即是 把所以会爱人、所以能爱人的根源显发出来,以形成 其学问的中心。 仔细品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所谈的 “仁”与“礼”密不可分,关于二者的关系,孔子与颜渊 有一段很著名的对话: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 语·颜渊第十二》) 在这里,孔子明确地表明了“仁”与“礼”二者的关系。“仁”乃目的,“礼”为手段。孔子的“礼”是统治阶 级规定的秩序,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根本点在 于尊卑、贵贱、长幼等制度。孔子主张“非礼勿视,非 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 文,约之以礼”,强调“礼”在维护“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封建礼仪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