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孔子出身于“儒”,按照胡适、冯友兰的观点,“儒” 是一种职业,“为人教书相礼”的职业。 学习与传承 “礼”是“儒”的职业,但让孔子超越“儒”而成为“儒家” 创始人,其关键在于,孔子在相礼、传礼的过程中,以 “仁”来阐发必须遵守礼制的原因,讲清了藏在“礼”中 的理与情。 在家庭关系上,孔子主张父慈子孝,兄友弟 悌;在社会关系上,孔子提倡忠恕。 孔子的“仁”包括人 己两个方面,合起来就是仁。 可见,“仁”实际上讲的是 一种推己及人的同情心。 孔子与周公的最大不同在于, 孔子要在非血缘关 系社会中,重新恢复周公时期的礼乐秩序。周公制定的 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 其实是一套家庭行为规 范。孔子则是从家庭道德向外类推与扩展,建立一套打 通“私人”与“公共”关系隔阂的道德规范。 孔子从孝悌 等家庭伦理出发,向外类推,阐发了恭、宽、信、义等社 会道德,以及君仁臣忠、为政以德等政治道德。 孔子用 “仁”为“礼”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后者的活力得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