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

从仁智统一中,我联想到了孔夫子所讲“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智者、勇者之所以不忧、不惑、不惧的共同点都是源于他们内心的强大。当我们内心强大到足以不被什么东西所束缚时,就会达到一种空灵的境界。此时,在当我们看我们周围的事物时,便更容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识别出“披着羊皮的狼”。

其中勇者不惧更能够体现出内心强大的神妙之处。何谓勇者?苏轼所言极是“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样的勇方为大勇。苏东坡所描叙的勇者,我们从外表上看不到他们的强大,但是他们的内心却是如此宽广和宏大。纵有利器相加,辱言唾骂也威胁不到他们一丝一毫,他们仍然是不惊不怒。

做到大勇,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强大便可。尘世之中的我们总是将身外之物看得太重,将所得所失挂念于心上,将追求功名利禄当作了奋斗的动力,因而,我们总是负载地生活,生活的重压无形地摧残着我们的心灵。我们慢慢的开始感到疲惫,感到生活的苍白无力,也感觉到了自己的形容枯槁。但是,反过来只要我们追求自己的内心的美和内心的丰收,我们便没有了如此多的烦恼了,我们如释重负,轻盈地走着。每天收获内心的果实来填饱饥渴的心灵,便可大勇也。

大勇者,“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做大勇的人必将从身边的点滴做起,在生活中接受磨难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3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短短两句话,道尽了人世哲理。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一个人既要有仁德又要有理智,才能称其为一个真正的“人”。
TOP
3#

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德治思想,但是作为其根据的“仁智统一”学说却是以德治国的一个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德性文化的主要特征,即以德性的手段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主要手段。德性手段就社会整体来讲是指道德建设,靠制度伦理来实现道德目标,这就涉及到人们对道德责任及道德义务的认知水平。一个社会或群体的道德文明程度和道德认知水平及知识水平是成正比的。因而强调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应有之义。  
      仁智统一说经由孔子到孟子达到完善,是我国德治思想的独特之处,正如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所言:“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积极继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应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扬弃仁智统一学说。
TOP
4#

    看待社会,每个人的角度和出发点都是不一样的。当今社会只有“智”、而无“仁”的说法只能代表你个人的意见和想法,并不是所有人的心声。
    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这社会是有“智”又有”仁“的。因为有仁德而没有理智,那就是知道爱而不能加以区别;有理智而没有仁的品德,那就是知道该怎样去做而不去做。只有把这两者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并真正的立稳。
TOP
5#

儒家主张德治,非常重视道德在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论是执政者还是普通百姓都要求遵礼行仁,道德教化在德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教化的目标就是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因此仁智统一就成为德治思想的内在根据。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以德治国”显然不同于传统的德治思想,但是作为其根据的“仁智统一”学说却是以德治国的一个内在要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其一,德性文化的主要特征,即以德性的手段作为管理国家、调控社会的主要手段。德性手段就社会整体来讲是指道德建设,靠制度伦理来实现道德目标,这就涉及到人们对道德责任及道德义务的认知水平。一个社会或群体的道德文明程度和道德认知水平及知识水平是成正比的。因而强调仁智统一是以德治国的应有之义。  
      仁智统一说经由孔子到孟子达到完善,是我国德治思想的独特之处,正如牟宗三先生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所言:“孔子在《论语》里,暂时撇开从天命天道说性这一老传统,而是别开生面,从主观方面,开辟了仁、智、圣的生命领域;孔子未使他的思想成为耶教式的宗教,完全由于他对主体性仁、智、圣的重视。这是了解中国思想特质的最大窍门。强调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是对我国文化传统的积极继承,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文化水平应是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目标,这些都要求我们积极扬弃仁智统一学说。  
      不仅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要强调仁智统一,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而且社会个体也必须做到仁智统一,这样才能实现个体的道德理想,从而推动社会的道德进步。社会是人的社会,因而作为管理社会的“德治”方式,最终的落脚点就是对个人的道德要求。以“仁智统一”作为理想人格的目标
TOP
6#

仁”是什么呢?仁有个古代的写法很说明问题,上面一个千下面一个心。我理解,就是社会中的众人。要分析一群人,最基本的单元当然就是两个人了,也就有了后来的仁。用现代的话说,其实说的是公共关系,当然“仁”指的是科学的公关,和谐的公共关系。
仁,究竟是什么呢?还是要从两个角度看。站在客观的角度,“仁”就是自然赋予的人的平等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站在“我”的角度,或者说人的角度,“仁”就是尊重人的自然平等,用平等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所谓的“仁”德(遵循自然的“仁”而拥有的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