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和谐原理 [复制链接]

1#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正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深厚的终极是淡薄,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淡薄,隐匿于其中的却是汹涌充沛的情感。淡薄只是对深厚的习以为常。比如适度的悲伤可以表示感情的深切,过度的悲伤却只能够证明幼稚。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黄碧云说,温柔是:包容并静默,不问不怨,不哀伤。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的确,无论是生活中的强者,还是剧本里的,他们大都精致、柔软、沉默,看着自以为是的弱者喧嚣着走向灭亡。杨绛先生说:“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让我想起一个哲人的话:“人类至少可以从一棵树上学到三种美德:抬头仰望天空和流云;学会伫立不动;懂得怎样保持沉默。”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它被先儒奉为经典,它是最高的德行,是只有极少数的人可以秉承天赋之禀性而中和内心以践行的。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我想,不是。《上蔡语录》里有句话,“人须先立志,立志则有根本”。的确,有些志,需要穷极一生;而有些志,穷极一生,也做不完。造物主创造橄榄需要一百年,而洋葱经过短短几月便枯老衰亡,请别再留恋洋葱式的生活,没有什么是一时三刻造就的,不要妄想,但要理想,学着谦卑,然后进步。我相信,终有一日,当打开中庸之门的那一刻,我所在的这片土地,破晓,新日,曙光。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3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强者精致,柔软,沉默,看着自以为是的弱者喧嚣着走向灭亡。“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尽其柔弱,偏偏能驾驭最为坚硬者;何其严密,终将被无形的力量穿透。水是最柔的东西,却能够穿山透地,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作用在于“无为”,并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是《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的方面的哲学概念。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突出事物转化的必然性这一辩证法观念,并非一味“守柔”“不争”,而是以柔克刚。
想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那句“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有一个你,温暖的学生的心,这便是学校。没有真枪实弹的风暴,和什么光怪陆离的泥淖,教育者,用恒久温存的柔软力量,暖暖地直入人心。让一个一个普通的孩子,可以站上、走上巅峰的舞台;让一个一个单纯的生命,如稚嫩的小苗,蕴含了根系的强劲,总会有一天长成参天大树;让一个一个懵懂的青春,如春雨后的笋,悉数苏醒。我们终于在这段温润如水的滋养里,稳稳走过心性的完善与成长之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