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现实意义
《论语 阳货》中的这一句在后代被简要总结为“兴观群怨说”。这句话属实是经典,在研习文学的过程中现代人也时常产生茫然,比如学习文学、经典到底有什么意义?或许很多人会振振有词:文学乃至于诗歌,能使人优雅,获得智慧。然而事实是在当代,文学的确在被边缘化。我们真的很难找到一个公认的文学宠儿,没有作品被专业人士乃至于市井百姓公认为优秀的名人。然而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找到了诗歌乃至于文学的价值所在。
所谓“兴”,即《诗经》中重要的比兴手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通过比兴勾起人们的情感,使感情随诗兴奋昂扬,富有感染力;“观”即观察现实生活,诗歌更多的是时代与作家心境的反映,观诗可以明现实;“群”是说诗可以激起人们的群体意识,群体诵诗的时候更容易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且在集体中看诗歌更容易产生共鸣和共识;“怨”的现实性要更强一些,在古代就作为很实用的讽谏工具了,通过诗歌中反映的意象和故事来表现现实,或批讽君王政治不当,或感慨民生疾苦。而其中文采斐然,令人感同身受的诗歌便打动人心,在传播中能得到人们的认同,最后达到讽谏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明确了诗歌的社会价值,无论是其中哪一个作用到现代也是亦然有用的,只不过或许需要进一步的现代化,找到文学和诗歌的现代价值,故而说,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