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春秋入战国,大争之世即将展开。“田氏代齐“是其中关键的一环。而宰我、子贡甚至孔子,都不过是这大链条中的一个小零件。他们都闪着自己的光。
被师生讨厌的宰我,有着杨修式的小聪明,终没能逃过历史巨轮的大杀劫。
从后世的记录来看,后人对于宰我,虽有责他上课睡觉不认真学习的,但更多的是对他的命运抱有同情之心。
《孟子》说“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宰我仍能压子贡一头。(《公孫丑上》)
程树德作《论语集释》时,也写了大段文字为宰我被孔门后学区别对待鸣不平。
钱穆老先生《论语新解》也说,“何以孔子对宰我独异于对其他之门人,不可知矣。“
孔子对于宰我究竟怎么评价,我们是不可能知道了,因为目前所见所有材料,都是后世弟子对老师言行的追溯,这其实就包含了后学自己的Interpretation.
不同来源的史料多次显示,孔子对宰我有句很微妙的评价:“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这究竟是说自己曾经被宰我的口才所迷惑,后来才看清了他这个人?
还是说自己曾以“巧言令色鲜矣仁”来评断宰我,后来却慢慢发现宰我不错?
这句话的真相就和子羽(澹台灭明)到底是美是丑一样扑朔迷离。
人与人的关系,人对人的看法,有时候连当事人自己都搞不太清楚的吧。
像宰我这样总是丢出一些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让老师犯难生气,却又可气又可笑的角色,最让人难以评断。人是需要反对者的,人不能总听到一面的声音,但是如果反对者一直在你身边反对你、为难你,那么就会变成另外三个字,很可怕的三个字:
假想敌。
我想宰我之悲剧,就在于他怀疑一切、反对一切,所以也无形中成为所有人的“假想敌“。人身的毁灭,声名的埋没,是同一个人的两次死亡。宰我的两次死亡,谋杀者应该说是所有人。
有趣的是,孔子还有一个永远的支持者,那无比仰慕孔子,也得到孔子无比赞誉的颜渊。
即便对于颜渊,孔子也曾说道:“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
这就是说:“颜回啊那个人对我没什么帮助,因为我说的每一句话,他都是赞同的……”我常常揣想,说这话的时候,孔子会否在思念他那铁杆级、骨灰级的诘难者呢?
他应该很清楚,自己需要宰我。
(《尸子》: “仲尼志意不立,子路侍;仪服不修,公西华侍;礼不习,子游侍;辞不辨,宰我侍;亡忽古今,颜回侍;节小物,冉伯牛侍。曰:‘吾以夫六子自励也。’”)
所以说,人啊,就是矫情。
宰我死于公元前481年。
颜回亦死于公元前481年。
这一年,鲁西狩获麒,孔子《春秋》绝笔。
子路死于公元前480年。
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
因位列“孔门十哲”,宰我在唐开元二十七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符二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把宰我和他的死难地齐国临淄绑在一起,是让人们不要忘记临淄城终结宰我性命的那一夜吧。聪明机灵的异见少年,假如,假如你能够挺过那神秘黑沉、广漠无边的人心黑夜,你又将成长为怎样有趣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