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从审美意义上看,知者与水、仁者与山具有某种契合的气质,知者为人处世灵活变通,故向水那样缓缓潺潺;仁者处世不惊,安稳沉重,故而像山一般峻拔峭立。仁爱思想可以说是《论语》的核心思想,在家言孝悌,在外则爱人;政治上讲求以德治,为人处世则追求温良恭俭让的良好品质,所有这些都归于“仁”,心中存“仁”,就能孝敬父母长辈,家庭和睦;就能上行下效,民风归厚。“仁爱”不仅是作为一种思想存在于《论语》之中的,它更是一条通向大同社会的道路,孔子论“仁”,关键是想要实现他的抱负,构建一个理想社会。
孔子的社会理想又是怎样的呢?《论语·公治长》孔子说他的志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是一个相互敬爱的和谐社会景象。《论语·先进》中曾皙所说的志与孔子十分契合,也是孔子最为赞同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樗,咏而归。”这正是一种大同社会的和顺景象。孔子所一生追求的,大概就是希望天下一统,社会繁荣,人民和乐吧!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孔子眼中这种理想社会的理想呢?从《论语》中来看,仁的思想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必然道路。
儒家思想注重“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心应该指的是“仁爱之心”,有了这么一颗内在的灵魂,人的意念就会诚而且信,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会提高,从而带动家庭的和睦,乃至促使社会之风的淳厚质朴,国家的治理也就如春风化雨一般了,最终走向大同社会也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