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求实精神,根据这章讲解,我学到了以下几个内容:
其一,是求实精神,讲的是具备公信力的言论应具备怎样的标准。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一番言论出现时,要先考察它的来源,看它是否来源于古代圣王的事迹。那么从何处考察它的本原?这时我们应当向下考察百姓的所见所闻,这样才能做到真实性与信服力并存。倘若这一言论的来源与本原都已得到确认,这就意味着它具有实践性。那么,我们就要切实使用它,以论证我们的理论。若它在治理国家的事务上有所成效,有益于实现国家百姓的利益,日后我们就能稳定地运用它。这一过程,体现出的求实精神是十分重要而又可贵的。对于一言论思想的理论化,我们务必要带着这样的思想来实践这一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有所倦怠。但是诚如荀子所言“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天地自有其运行规律,不因任何外在因素改变。而君子就如同天地一般坚定,有他自己稳定的行为规范。他们按自己的规矩办事,小人不比君子,倒是不断计较功利得失。基于此,我们体察本身经历,就会想起半途而废、不实事求是的后。譬如,不能坚持复习、偷工减料仅复习所谓的重点,考试时却遇到未及时复习的题目,这样我们就会陷入长久的痛苦与懊恼中。
王充说:“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不错,我们在自身的痛苦经历中验证圣人言论的准确性,也在合理的求实和小心地遵循中收获成功,没有什么比事实的验证更具备说服力。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加强调求实精神,因之确对我们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明白求实精神讲的是一个“名副其实”。
何为“名副其实”?徐干说,“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事物的出现在前,才有了相应的名字。这就是说,名字与事物是一一对应的。而“非天所有,名因人立。名非天造,必从其实。”强调的是,名称既然是人造的,就必然有依据可循。故而,我们谈求实精神,强调名字与事物的准确对应,实际上是据求实精神准确性的特征来把握。
譬如,曾经我将“凤梨”和“菠萝”混为一谈,实际上,它们无论外表、产地或是口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区别。如若我再有多一点求实精神,那时我就应该迅速找来它们的命名来源资料进行比对,而不是随意臆测它们的属性。
总之,求实精神在们的求学治学之路上,对我们深有裨益。我们要紧紧把握“名副其实”和事理验证这两个关键,实现求实精神习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