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当我们谈及仁与爱,我们需要对二者的关系有清晰的认知。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朱熹先生所言极是,这阐明了仁是源泉,而爱是其实践途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仁强调爱之所以伟大,在于爱是奉献,而非索取。于我而言,在这世间,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母亲从孕育孩子的那一刻起,便已然勇敢地决定好要为这份珍贵的血缘纽带付出所有。她们怀胎十月,期间会因为身体上的痛苦彻夜难眠,会因为担忧腹中胎儿状况食不下咽,还会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而感到自责......当我们回首成长经历,我们的母亲是那抹日夜忙碌操劳的背影,是那片包容错误带来温暖的港湾,是那束给予力量守护我们前行的追光。母亲的爱引领我们昂扬饱满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启示我们以“仁”作为目标,竭力避免陷入贪婪与索取的泥泞中,向这一道德品质的标准不断靠近。
这不禁让我想起,当下人们不断提及的感恩教育,其实与“仁”有很紧密的联系。感恩教育,旨在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自发地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明白自己能拥有眼前的一切,并能够同世间其他美好的事物共存,是十分值得感激的事。我们当用自己的行动加以回报这些付出努力与爱的陌生人。仔细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不易察觉、却满是温情的爱与呵护的行动,指向同一精神内核——“仁”。譬如说,我们愿意为需要帮助的人募款,愿意到社会非营利性的机构做志愿者,愿意搀扶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这些都是我们用自己微弱但有力的方式给予他们帮助,是我们化理解为行动的过程。
“仁处于未发状态,爱处于已发状态”,这句话同样令我感触良多。我想起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言“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正如人的善良与生俱来一般,人之“仁”品质亦是如此,故而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当社会整体向“仁”思想宣扬时,会获得人们普遍的认可、共鸣并响应号召。“爱是感情,仁是品行。”不错,我们生来具备向善、为仁之基础,它是我们无法割舍的一部分。仁,这一品质,既能涤荡我们的感情,促使我们反思过往种种,在回溯中总结经验,才能为未知的远方做好准备。
每当我想起几年前自己拖着沉重的行李,手足无措地站在公交车站台的那一幕时,我的脑海中会翻涌起许多关于善行的美好回忆。路过的几位陌生人向我走来,告知我以何种路线抵达目的地,还主动提出同我一起等车,为我搬运行李。当时深受感动的我,在心中不断告诫自己:要把这份美好的力量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相信被这样的温暖包围,并及时脱离困境。后来,我成了别人生命中的“陌生人”,为别人指路、搬运物件;也成了他们信件中亲切的“姐姐”,激励他们认真学习、走出大山......
仁与爱,从来不甚复杂。就让我们顺从个人的天性,让“仁”指导我们前行,做心中的正义之事,把自己的温暖毫不吝惜地传递给更多的人,成就臻于完满的自我。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