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节制欲望 [复制链接]

1#

节制欲望,这一话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大约是因为太多的人们在追逐欲望的路上,遗失初心,在无限制的贪欲中陷入黑暗深渊或无法捱过痛苦的煎熬而离开人间。故而,这一话题渐渐被抹上沉重的色彩。虽然痛苦,但我们只能直面这个问题,并解决好它。
这一章的阐释,主要提出了五个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解决问题,分别是以德制欲、知足常乐、以勤制欲、顺应自然和欲望适度。以德制欲,是学者们希望世人能够注意到德行对欲望的抑制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失控的欲望会使人失去方寸、血气衰微或贪得无厌。实际上,以德制欲也是长辈们时常挂在嘴边对晚辈的劝诫,德育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人的思想、德行会影响他在世间的举措。而以德制欲的标准,可以参照荀悦提出的观点:“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德比于上,故知耻;欲比于下,故知足。”,也就是说,我们在道德上要鞭策自己有更高的要求,明白廉耻为何;在欲望上要有所收敛,懂得适可为止。就像是,每周可以给自己定一个时间放假,让自己在这个时间内彻底放松。但我们都清楚,有限制的休憩才是合理的。如果一周内有许多小假期,那么我们的效率将滑入低谷。
对于知足常乐的理解,我们可以借庄子的寓言故事加深记忆。“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说的是,一只鸟在林子里面做窝,只要用到一根树枝;而鼹鼠在河里喝水,要喝满一肚子。这个简单的寓言故事,寥寥数语点出知足常乐的内涵:首先,不同的主体对于满足自身的标准有不同的理解。那么,我们人也一样。有的人吃饱饭就满足了,有的人一定要吃上自己想吃的东西才会满足,还有的人一定要环境、食物新鲜、服务到位等多因素的结合,他才能得到满足。基于此,知足常乐强调的是,主体应立足于最低满足标准,才不会在高标准的希望破灭中痛苦,而是在简单的满足中收获快乐。正如刘安说的“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刻。主体意识足够坚定和强大时,就不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充满自信的人不会为负面舆论战胜,知足的人不会因为诱惑动摇心志。用简单的小确幸和超人般的意志,过好生活,才不会每日为心中无法满足的欲望深渊奔走疲惫。要想使得小确幸得到长久发展,自然离不开勤俭节约、辛苦劳作的好习惯。
以勤制欲,是一个很贴近生活实际的理论。平日里,我们在最充实的生活中,反而最不容易产生欲望。这是因为,生活的忙碌与之带来的种种收获与冲击,簇拥着我们匆匆忙忙地前进,我们就会将思路限制于对当下的思考,而不是对遥远的未来做着不切实际的白日梦。我个人来讲,我在胡思乱想的时候,会给自己找事情做,让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事情上,这样我就没有空闲时间去遐想。
再说顺应自然,这是制欲的全新境界。从主动抑制自己的主观意识,到自觉断了念想,反而是满足于眼前所拥有的一切,仅仅期待即将实现的一切。正如老子提出“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圣人以无欲为己求,彻底摒弃物欲,把别人用于白日做梦的珍贵时间,用于学习和反思,并观察和促进万物的发展。这样一来,没有物欲,没有攀比,自然就不会有混乱和争斗。再说,人一旦选择顺其自然,心态上会容易满足于有限的一切,并有所感激。至此,我们可以从顺其自然延伸到欲望的适度,学者们肯定人的欲望的存在,否定的是贪婪和无底线的纵欲。儒家对于欲望的适度,有这样的理解,即在合适的年纪做恰当的事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在各个阶段依据年龄特征,定好人生目标,并给出一定时间进行实现。
欲望有所节制,人才能把多余的精力分出来实现更崇高的目标。脱离过度的欲望,人才能从自私的个体向集体的个体过渡。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5:20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