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 仁: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人而不仁如何礼?”不具备仁德的人也不能做到实行周礼,孔子在重视礼的基础上,继续用“仁”的道德标准充实周礼的内容。对仁可以有多方面的理解: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约束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还是纯主观的道德行为,具有自觉性、自发性,实现“仁”靠的是自身努力;仁的道德伦理源于家庭,在“亲亲”的宗法制度下孔子进而提出“孝悌”的重要性,“孝悌也者,为人之本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悌尊敬、爱护父母、兄长,也只有真心实意地对待家人,才能在社会中与没有血亲的人相处是保持同样的善良心态。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2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作为儒家的核心范畴,在宋明理学家那里同样是重点讨论的内容,他们将“仁”与“理”、“道”一起论述,仁之境界也是至善的圣人境界,在仁道之中,能体天地万物为一体。如张载提出“民胞物与”,以爱己之心爱他人和万物,其中包含着天人合一的圆融思想。如程颢进而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之境界不但是将仁心扩充万物,还能体会天下之物无一物非我,也就含有理一分殊的思想。如朱子将仁视为“本心全德”,是存理去欲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仁是德之全体也即是天理。如王阳明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由本心发明,人之一心也即是天地之道心,人心光明即无私欲存于胸中,自然能体会仁的至善境界,因而需要一系列修养工夫恢复本心清明。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