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孟子将“仁”概括为“仁者爱人”,孔子有言“泛爱众,而亲仁”,孟子的“爱人”包括这种泛爱的仁德之心,但是“爱”仍是具有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不是无差别的仁爱之心,而是以家庭伦理为出发点,再推至周围的人。《论语》中有“孝弟也者,为人之本欤。”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可见,爱人之心的逻辑出发点是家庭伦理道德,一个人先要做到上事父母、兄长,再推及他人,以至于对待没有血缘的人也能做到一视同仁。孟子还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仁爱之心推至天地万物之中,不仅爱人,而且对草木生灵也如此,其中也包含着仁爱的逻辑关系。孟子进而为仁政思想提供理论依,“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仁政即是仁心的开显,因而他希望统治者能够反求诸己,以仁德修养为要,这样才能够以德服人,得到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