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人生而有性善的端芽,具有对同类的先天关怀和同情即恻隐之心,道德在于人的主观性,这些道德知识不是后天学习得到的,而是先天固有的,修养是应反求诸己。他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这些先天不用学习的知识即是良知、良能,这保证了人性善的可能性,当然,潜在的善的端芽还需要扩充、修养、践行。人人都有善的可能,为何生活中还有恶的出现?孟子认为这是由于至善本心被遮蔽,良知、良能被私欲所掩,人们需要先把“丢弃”的天赋寻找回来才能后面的存养阶段,也就是先“求其放心”。求得放心才能尽心,尽心也是思诚,“诚者,天之道也”,诚,是道德的根本法则其内容是纯善的,切实地实现诚就做到了尽心,也能保持心中的良知、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