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

“天人合一”是贯穿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张岱年先生认为天人合一含有“天人相通”、“天人相类”两个方面,“天人相通”可以理解为孟子哲学到宋明理学中的天人观,“天人相类”则是以董仲舒的天人观为代表。“天人相通”简要说来就是人心和道心一以贯之,如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知性、知天一以贯之;宋明理学时期此思想发展更甚,如程颐所说:“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其实只是一个道。”道、天、心、性、命一以贯之。董仲舒的天人观比较特别,他认为天人在形上相似,如“人副天数”思想,虽然他用骨肉、耳目、空窍理脉来类比,但是总的来说还是牵强附会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在中国哲学传统的思维中,天、地、人三才是为一体的,人与客观自然同属一个生命体。中国文化中,最原始的对“天”的思考带有敬畏、崇拜的神秘色彩,人对自然界的的探索中逐渐发现天人本是合一的,就本体而言,在天为“天道”,在人为“德”,道体在天人之间形成生生不已的流转;就生成角度而言,人也由“道”生化而来,并且得天地之造化而最灵,人与万物都可以看作是道体的分殊。可以说,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植了天人相与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自然之天也即心性之天。在我们社会的“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而忽视了传统文化中天与人圆融一体的思想,谨记天人一体、同根同源的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有借鉴意义。
TOP
3#

在中国哲学传统的思维中,“天、地、人”三才是为一体的,人与客观自然同属一个生命体。中国文化中,最原始的对“天”的思考带有敬畏、崇拜的神秘色彩,人对自然界的的探索中逐渐发现天人本是合一的,就本体而言,在天为“道”、在人为“德”,道体在天人之间形成生生不已的流转;就生成角度而言,人也由“道”生化而来,并且得天地之造化而最灵,人与万物都可以看作是道体的分殊。可以说,在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中根植了天人相与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自然之天也即心性之天。在社会的“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局面,时代潮流中的人们常常忽视传统文化中天与人圆融一体的思想,既然一体,那么出现问题就会造成双方的侵害,我们不应该以“繁荣”和“胜利”的姿态凌驾于自然之上.
TOP
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万物无不遵循这一道性,在人与物上,这也是物性。尊重自然规律,是顺应天道而行,韩非也有类似的思想,他在《喻老》中写到:“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意思是人类面对与自然界的治理时,要顺应自然界的本性,顺应物性,一动一静都能合乎德。“以道观之,物无贵贱。”物无贵贱,每个生命个体千差万别,但是万物的价值是齐一的,不要对事物以区别之心加以对待,要“以道观之”。总的来说,在中国哲学的传统观念中,天地万物是圆融一体的,万物无不是无声无息的“道”之彰显,更有学者将天人合一的境界作为修养之至善、至乐境界,指引修道之人不断地去除心中私欲、成见,以“与道为一”为修习目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