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智追求智慧,成为智者,是人类亘古不变的理想。早在《书》、《诗》中即有哲王哲人哲夫哲妇既明且哲知人则哲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等言辞,而明智之义。可见,古人很早就已表露出摒弃愚昧、崇尚智慧的美好愿望。不过,这些尚之辞多为一鳞半爪,不成体系。真正开始对智慧与智者进行初步系统而精辟论述的要数孔子。

  孔子尊尚智慧与智者。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孔子认为,人有智愚之别,最聪明者为上知,最愚笨者为下愚。智者较愚者颖悟,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以下只注篇名)孔子十分赏识聪明的学生,如闻一以知十”(《公冶长》)的颜回和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的子贡,而对愚冥不化、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述而》)的学生则表示出相当不满,甚至发出不愿再教的警诫。第二,孔子有时喜将知者仁音比对映照,如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子罕》),我们知道,是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范畴,能将智者与仁者相提并论,相互映衬,这充分显露出孔子钟爱智者的人格志趣。

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字虽然出现较早,但在西周以前,并不多见。只是到了春秋末期之后,“才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而首先把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则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9:5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