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考試院長孔德成十月二十八日因心肺衰竭病逝,享壽八十九歲,他是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擔任了七十三年的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國民政府時期,為了彰顯孔子德教,弘揚儒家精神,政府於民國二十四年明令孔子「嫡系裔孫」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同年,孔德成就被任命為奉祀官並宣誓就職。
奉祀官的設立不但具有傳承孔孟道統、發揚儒家思想的重要意義,還要在祭孔典禮上負責行禮、上香。不過三年前,孔德成因行動不便,未再出席祭孔大典,改由祕書鄭毅明代為上香。而孔德成的孫子、孔子第七十九代嫡次孫孔垂長,則擔任臺北孔廟「崇聖祠」的家祭主祭官。
奉祀官遺缺依法是由孔家嫡長子接任,孔德成有二子二女,不過長子已過世。內政部指出,孔德成逝世後,下任奉祀官繼任人選如何產生,以及奉祀官制度如何順應時代需要予以調整,將等孔德成的治喪事宜辦完後,參酌家屬意見並會商相關機關,妥慎處理,考慮存廢。
你知道嗎?在民主社會的臺灣,還有一個世襲制的官位,那就是「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第一位擔任此官職的人,就是日前病逝的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
其實「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原名為「衍聖公」,臺北孔廟執行祕書施淑黎表示,孔子嫡派後裔的世襲封號,始於西漢年間,當時將孔子後裔封為「褒侯」,到了北宋時又將孔子第四十六代嫡孫改封為衍聖公,弘揚孔子有教無類的教育精神。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再將衍聖公改名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成了政府僅存的世襲特任官。
內政部正在研議未來該由孔德成的次子或是長孫來繼承奉祀官資格,因為這是一種禮制,也是臺灣繼承並維持悠久中國文化的象徵。
「學不厭、教不倦,讓孔子成為中國的『大成至聖先師』,所以孔家後代也被視為儒學傳承者,世世代代備受尊崇。」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王開府說,生在春秋時代的孔子,雖然身處亂世,但為了復興周朝文化,努力蒐集古代文獻整理成《六經》,成為流傳後世的文化經典。
孔子也是中國儒學的創始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就是「仁」,代表著一個人在世界上不能唯我獨尊,必須要關心自己也關心別人,以此作為生活典範,不管是和家人、朋友都能和樂相處。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傷害自己也不傷害別人,幫助自己同時也幫助別人,簡單平實的道理,就是作人做事的基本原則。
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簡錦松說,儒家思想的重點在於「讓人和人相處更加和諧」,「忠恕」兩字就是孔子的待人之道,「忠」是指誠實不欺,「恕」是指寬以待人、與人為善,延伸落實在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形成五倫。
在《大學》中也倡導「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心誠意修身,是端正自己的心、誠實自己的意、修養自己,實踐忠恕之道,之後才能照顧家庭,談論國家大事。若是連最基本誠意正心的道德素養都缺乏,那麼不管是擔任公職或是經商,都可能做出違法犯紀的行為。
「要實踐儒家思想的第一步,就是從小立志作聖人!」簡錦松說,小朋友不要認為「聖人」聽起來遙不可及,事實上古代的學生,入學第一天就要向孔子牌位行禮磕頭,拜孔子為師,立志未來會成為聖人。只要秉持著關愛別人的心和忠恕之道,努力當個正人君子,以正大光明的行為處世,就不可能做出壞事。
而父母和師長也可以鼓勵學童多讀古書,選擇《論語》中簡單易懂的章節,或是較有趣的名人典範故事,讓孩童在閱讀中潛移默化,慢慢引導,就是最佳的品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