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不认为为博双亲之乐装疯卖傻是孝,也不认为闵损将继母的虐待视为理所当然是孝,更不认为郭屈为供养母亲活埋幼子是孝……
孝原本该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但不知何时起,孝成为了统治阶级从思想上辖制人民的工具,在各种变了味的宣传下,忠即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孝即是“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难怪鲁迅揶揄自从得了《孝子》这本教科书以后,才知道行孝要比他所知的难上几十几百倍。于是现在有人摇旗呐喊,孝是封建主义的糟粕,我们不要孝!对于这种“无脑”言论,且当个笑话看看无妨,但这部分人的出现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孝的本质是什么?怎样才是孝呢?孝在新华字典上的解释为“尊敬奉养父母”,可我不愿去这样理解孝,这样听起来,孝只是一种动作,照此说法,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不加辨别,就加以实行和承受也算是敬了,然而不算是孝,看从前曾参被打得半死,还关心老爸手痛不痛,孔子听到后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为什么?因为这不是真正的孝,那奉养父母,就算孝了吗?
看当代作家毕淑敏呼吁人们尽孝“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奉养父母的钱越多,子女就越孝了吗?毕淑敏可不是这个意思,她说“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孔子对曾参的评价与毕淑敏孝心无价的观点让我明白了一件事,孝不单单是一种可以显露和衡量出来的行为和价值,这样将孝“物化”实有驳于先贤们对孝美好的诠释。“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的本质是爱,是一种对家庭,对社会,对生命的爱,它是一种情感的依托,是一种精神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