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孔子说,民众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对于水火的需要。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其一:孔子对比的是仁德和水火对于民众而言的重要性,即仁德对于民众的重要性比水火对于民众的重要性更大,因此“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其二:孔子对比的是民众对于仁德和水火的态度,民众很重视水和火,因为它们都很有用,但人们却常常不重视仁德的作用,导致仁德的缺失,因此说“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从文本来看,孔子想表达的应该是后一种意思。因为孔子后一句说的是民众对于水火是重视的,这种重视甚至过度了,以至于“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但是相对的,民众对于仁的重视或者说践行却远远不够,因此“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因此,孔子这句话是为了说明人们目前对仁的重视程度不够,其实也就是表达了自己希望人们更加重视仁,更加践行仁的愿望。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2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将智者与仁者同时并举作为对比,指出了这两种人的不同特点。智者喜欢水,因为水是不断流转变化的,而智慧往往就体现在各种变化或者变通当中,从水中能理解自然的变化,这是一种智慧,从水中亦能领悟人间世事的变通,这又是另一种智慧,因此,从水中,智者能获得很多智慧,故“乐水”。仁者喜欢山,因为山是不变的,稳重的,而仁就是这样一种不变的东西,古时人们形容君子的气象,往往会说,望之如巍峨高山,这就是仁者的气象。山中有草木虫鱼,有繁花盛开,这正是仁者内心的世界,仁者内心自有一个美好的世界,里面生意盎然,因为一个仁德的人内心是能够包容万物的。仁者就像巍峨高山,自成一派,独立于天地间。故“仁者乐水”。所谓动静之分,不过是仁者和智者内心世界的外在体现,水不断流动,智者亦于动之中获得智慧;山沉稳不移,正如仁者面对纷繁世界仍能坚守内心,以静观动。而“知者乐,仁者寿”则是这两类人的不同特质带来的结果。孔子在这里虽然将二者作为对比,但孔子并无意对二者做高下之分,因为从文本来看,智者和仁者是同一层次的,只是他们二者特点不同。我认为这二者不仅没有高下之分,而且可以同时成为一个人的特质,这或许也是孔子想传达的思想。因为正如山水本就不是截然分离的,反而是互相依靠的,仁与智这两种品性也是相得益彰的;同样的,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是动或者静,而是应该在该动时动,该静时静,将仁与智相结合,一个人才能最好地“成人”;而乐与寿同样不是分离的,乐者总是更长寿,长寿者也不可能成日不快乐,正如仁者不智,则趋于迂腐;而智者不仁,便近于小人。因此,在解读这段文字时,将二者结合起来看,才是最有益的。
TOP
3#

所谓“仁者无敌”,可以有两种理解:仁者不树敌,以及仁者不可敌。所谓“仁者不树敌”,又有两个方面:其一,仁者不会主动将他人视作自己的敌人;其二,他人也不会将仁者视为自己的敌人。在这里的“敌人”,我将其理解为在利益之争中的敌对者。那么上述的两个方面,不管是不把他人当做敌人,还是不被他人当做敌人,原因都可以用道德经中一句话解释: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因为仁者不重视利益,那么自然也就不会为了利益而把别人视为敌人,而其他人也同样了解仁者的这一特点,故也不把他们当做自己的敌人。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仁者不树敌”。而在另一个意义上,又可以说“仁者不可敌”。上文所述的“仁者不树敌”中的“敌”,指的是利益之争的敌人,但仁者确实又有“敌”,这个“敌”就是那些不仁的人。那些不仁之人是仁者最大的敌人,因为仁者的最高目标就是让“仁”播撒在每个人心中,而那些不仁的人则试图破坏这一过程,因此,仁者必然要与他们进行斗争。而因为“仁”是人之本性,所以“仁者”实际上是在恢复人的最本质的特性和力量,这一过程虽然可以被阻挠,但最终这一趋势是不可抗拒的,因此,仁者不可战胜,这实际上是“仁”本身不可战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