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忠的内涵 [复制链接]

1#

,《说文解字》释为:忠,敬也。尽心曰忠。《辞海》对有两个解释,一指忠诚,尽心竭力。如: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二特指忠君。如:忠臣,忠良


  从以上所引看:的本义为尽心,只要全心全意即为。后延伸为忠诚和忠君。忠诚,指对他人,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事业而言,这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思想。凡达于此境界者,就是一个高尚的、纯洁的、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思想和行为。从行为上讲,忠诚首先是一种人们内向的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精神追求,然后由此而产生出自觉地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道德行为。由内而外,由此及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广施于人。如此,则人人向善、向美,个个和谐、友爱,从而形成团结平等、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正如当前人们所说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种爱,便是忠诚、奉献的同义词,是一种值得广为提倡的道德精神。在物质文明不太发达的今天,我们应提倡这种精神;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明天,我们仍应提倡这种精神。

分享 转发
TOP
2#

争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尚未形成。为了适应这种历史趋“忠”作为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之应有分析的批判和继承。忠诚的思想应继承,忠君的思想则应以批判为主。不过,在封建社会里,“忠”的思想核心是忠君而非忠诚。帝王所希望的是天下归于一统,天下忠于一人,而非天下人忠于天下人。所以,对“忠”的思想,尤其是忠君、愚忠,我们应以批判和抛弃为主。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忠君思想一直与封建统治相始终,因而忠君思想的产生与封建统治的确立有着直接的关系;忠君思想的推崇与皇权的不断集中和中央集权统治的不断加强有着直接的关系。战国时虽确立了封建统治,但七国势,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便在理论上进行探索,提出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见《韩非子·扬权》。②见《韩非子·有度》。的皇权思想和“贤臣之为人臣,北面委质,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②的忠君思想。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