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 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论语。卫灵公》) “仁”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观念。“仁”是“礼”的内在精神,“仁”是“信”的必要前提,“仁”必须与“智”相互统一。也就是说“仁”很重要,孔子说:“人民对于仁德的需要,超过了对于水与火的需要。”水火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但仁却超乎他的需要。 “仁”是以人的良知善良本性为根基的爱,“爱”又是“仁”的发用,建立在仁慈品质之上的爱,是奉献式的爱,如果一种爱的感情以仁慈的品质为基础,这种爱就是一种情绪,或者是由功力的原因而引起的感情。所以奉献式的道德之爱与索取式的非道德之爱的区别,就在于有无“仁”的品质作为基础。“仁”与“爱”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俗话说爱人之人,人恒爱之,敬人之人,人恒敬之,大人是以天下万物为一体的人,他们把天下视为一家,把全国视为一家,与大人相反的小人,一旦利益与伤害发生冲突时,他们会选者前者,这就与大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大人表现为对任何一件事无论大小,都是用心的付出,真心的对待。小人则表现为只要有利益的存在的地方就有它的存在,大人能与天地容为一体 并不是他们故意这样做,主要在于他们内心的“仁”的存在,仁性所形成的心理,行为。 仁的实现还应该有智的陪伴,才能体现出来,如果说有仁德而没有智慧,就是知道爱而不知道要怎么区别,但是有智慧而没有仁德那就是知道怎么做而不去做。得到的东西应该用仁德来守住他,不用仁德来守住他得到了也一样会失去他。 经历多少个朝代,倡导的都是以仁来治理国家,以仁来治理百姓,来顺服百姓。这样的国家才能长久,这样的国家才能生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