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父志,在个人看来,是不再值得被视为一个作为子辈的人需要继续将其作为对孝的内容的坚守的。这不是说是对父辈的志向或者其他理念理想都不将其视为自己要去继续发扬发展的,而是说不必将对父志的继承视为对孝的坚守。
每一个人都可以有也应当有属于自己的志向,而能对一个人的志向有所影响的,于家庭这个范围而言,可以是家庭的道德操守,比如家规家训,也可以是家庭对某一方面的遵从,在后者这一环境下成长的人,往往也更加容易走上和父辈相似的道路,我们通常会对这一类的家庭称为世家。
至于前者,家庭的道德操守或者是家庭对某些观念的坚守和教育,对于子辈的具体志向的建立,则比后者有更多的可变性。前者情况的子辈也比后者情况的子辈在是否选择继承父志时,也更能够脱离孝顺的束缚。
如果是一个古代的书香世家,倘若父亲没能在科举当中获取理想的成绩,那么,这一份重担会被理所当然的视为是要有子辈来继承的。但是如果是一个只是遵循某些观念作为家庭传承的家庭,这些家庭的子辈足以有在家庭家规家训之下多种选择的自由,父辈一般也不会过多的要求子辈去做什么具体的事物。
在现在的社会,前者情况所主要体现的一个子辈与父辈有关于志向的关系越来越多,并且应该是占据主要的,人们也不会再说一个不按父辈期望他走下去的路途的人是不孝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