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十、培育良知 [复制链接]

1#

良知为何?王阳明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即是真诚恻怛”、“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王守仁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思是良知之发用。”因此,良知是人心最灵明的一点,能明是非的。良知是心的灵明昭觉,唯有这点良知,人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因而要“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首先,涵养内心。心是无善无恶的,心能达到自性平等。心宏量广大,能超越一切,若心发出的情绪能够得其序,那心自然而然便能诚明广亮。其次,去思考反思。“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最后,“存天理,灭人欲”,时刻端正自身。时刻去了知当下的自己,关照自己的内心,将内心中的欲望层层剥除,使心呈现出光亮,这样自身的生命才会产生能量。王守仁说:“君子之戒慎恐惧,惟恐其昭明灵觉者或有所昏昧放逸,流于非僻邪妄而失其本体之正耳。戒慎恐惧之功无时或间,则天理常存,而其昭明灵觉之本体,无所亏蔽……。”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3:4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关于“培育良知”这个话题,上文从“何谓良知”、“良知发用”、“培育良知”三方面讲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良知是本体,但只知本体不明工夫是不行的,知良知为我心的本体,我们还要去培育它,践行工夫。因为我们知道本体需要合着工夫讲,工夫需要合着本体讲,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明本体,才能够做到“存天理、灭人欲”。洞见心之本体之光明。良知是人心之本体,能知是知非,有灵明,是善而明亮的。但心而明镜,若发用不当,则亦沾染上尘埃,变得不再澄澈莹亮。故而,良知发用时,我们要去诚意格物,不悬空而谈,也不发动恶念,自然而然我们便能合着本体践行工夫,不会使自身迷茫、不知所措,做出违背良知之事。
TOP
3#

        何为“良知”?《孟子·尽心》讲:“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阳明也讲:“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可见,“良知”是每个人“生而有之”的。但虽然良知本就自有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时刻能够致良知,使良知充分地呈现出来,见之于事。所以,我们要去行工夫来保持良知本体的光明,这样才能够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上。有时不能发挥良知之用,是因为良知心体上像乌云将太阳遮蔽一样,此时我们需要去人欲存天理,将心体之上的私欲一一剥除,让心体呈现光亮,使人心向道心提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