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德国哲学家尼采将人生分为三个时期:合群时期、沙漠时期、创造时期。然而都未能有2000多年前的孔子说的经验,无论做人做学问,这最高的境界曰其:“和而不同”。
晏婴曾举君臣关系,说明和与同之间的不同。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为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取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