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读古文故事,如《二十四孝》,不禁会问自己,世间的孝,都是一样的吗?纵观《论语》,不难发现,孝的三个层次。
在《论语•为政》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说:看一个人孝不孝,不在于能否赡养父母,而在于他是否怀着尊敬之心赡养父母,是否真正让父母心里喜乐。儿女要使父母有尊严、有体面,心宽体泰,舒适自如。
《大戴礼记》说:“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即,孝敬父母:最大的是让父母感到光荣,其次是不让父母感到耻辱,最低的,才是我们所谓的赡养父母。
最下一层是能养:“烹熟鲜香,尝而荐之,非孝也,养也。”但是 “子云:小人皆能养其亲,君子不敬,何以辨?”小人都能够赡养自己的父母,要是对父母没有尊敬的话,那么,又拿什么来区别小人和君子赡养父母的行为呢?
孝的第二层次是不辱。就是在父母不在跟前的时候不要做什么不得体、不好的事,以致让父母的名声受到影响。最后是尊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敬父母的终点或者说最高境界是:成家立业,修德行道,在后世扬名,让父母得到荣耀,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光宗耀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