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

仁的另一面,是成己。在《郭店楚简中》,“仁”的字形是上“身”下“心”。在《说文解字》中,记录的古字“仁”是上“千”下“心”。于是,就有学者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变形。这样一来,“仁”字便成了“从身从心”。
身,《尔雅•释估下》:“身,我也。”可见,仁又表示对自己的爱。用那时的话来说,就是“克己”、“修己”、“成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克制自己,修炼自己,成就自己。在《论语》中,这方面的教导很多:“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讲一个人对待自己应有的态度。把别人当人在于要去爱,而把自己当人在于克己。克己是什么意思呢?克己就是克服、胜过自己的私欲。仁是一种内在的要求,而礼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修己以安人”,爱人与成己是一体之两面,“成己”是“爱人”的基础,“爱人”是“成己”的实现。
自己是一个出发点,自己若没有确立,没有能力去爱人,爱人成为一句空话。爱人又是自己的需要,是自己的目标。人在对自己的体会中了解他人的需要,使爱人落到实处,也让自己的本性在爱人中得到完成。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消极方面来说,不要加害于人,不要强迫人,对人保持应有的尊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从积极方面来说,要帮助他人“立”,就是要让人成为真正的人。用朱熹的话来说就是:“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是不轻许仁的。在《公冶长》里,“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段对话,以仁为标准来评价。孔子认为子路具有大将风度,可以为千乘之国的军事领袖,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冉求长于行政,可以担任公邑的长官,治理一方水土;公西赤能言善辩,锦袍玉带,倜傥风流,可以执掌外交,应对宾客。但是,他们是否达到仁德的境界,孔子不愿做出评价。孔子说这番话是就他们所具有的才干能力而说,并非说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而一个人是否达到了仁德的境界,是否为仁者,要看他的实际行为,所以,孔子回避这一问题。
TOP
3#

“仁”的实际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是界限比较模糊的,但在孔子这里,却还是可以寻觅出一些标准。《子路》里:“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一个人平时的举止行为谦恭有礼,做起事情来认真负责,待人真心实意。如果能够做到这三点,便是接近于“仁”的境界了。即使到了尚未开化的地区,也不要失去这种做人的品格。
即使是孔子最欣赏弟子颜渊,也没有被称为“仁人”。《雍也》里,“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三月不违仁,就已经是是孔子对弟子的最高评价了。
在我看来,这未免也太过苛刻,但孔子对于人物的态度也并非总是那么不置可否或标杆太高,他对历史上的三个人物就做出了肯定的评价:“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总之,孔子所称许的这些人,他们所考虑的都并非个人之利,而是国家的得失、道义的损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