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不轻许仁的。在《公冶长》里,“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这段对话,以仁为标准来评价。孔子认为子路具有大将风度,可以为千乘之国的军事领袖,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冉求长于行政,可以担任公邑的长官,治理一方水土;公西赤能言善辩,锦袍玉带,倜傥风流,可以执掌外交,应对宾客。但是,他们是否达到仁德的境界,孔子不愿做出评价。孔子说这番话是就他们所具有的才干能力而说,并非说他们的实际工作情况,而一个人是否达到了仁德的境界,是否为仁者,要看他的实际行为,所以,孔子回避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