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从远古时期的首领制到后面的封建帝制,再到现在的基本礼节,礼经过重重的进化,或简便,或复杂,不变的是他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它在以前是一种规定,到现在逐渐成为了习惯。
    礼在远古以前是一种没有明确定义的东西,他最开始是弱者对于强者的畏惧所形成的,而到了周朝,为了巩固统治者地位才给出了“礼”的初始定义,再到后面发展成为了环绕生活的一种德。它最初以一种强制性的准则来约束众人,经过重重的发展,才成为了以仁为本的德。
在现在,无论为人还是处事,无论对象是熟人还是陌生人,都需要“礼”作为中介。在论语中有着:“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意思很简单,不学习礼,你怎么做人?也充分说明了“礼”在孔子心中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礼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因素,他是建造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石,也是想要发展所必须的敲门砖。在《论语·颜渊》中有一段故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回答颜渊关于礼的疑问就是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在孔子的心中,仁是众德之本,由仁可以衍生出礼,而礼又是仁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礼可以来作为仁的一种标准。在现在,有些许多的例子,当发现别人挡住了自己的道路时,当需要别人的帮助时,一个“请”字,简单的礼,却可以使气氛和谐。礼并不是多么复杂的东西,他重要的是你愿意去做。
论语中有着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感受,孔子对于礼的想法也是如此。礼,它并不仅仅只是指行为,而是由内心到行为的。表面的礼只是一种虚伪,并不能给予人心灵的提升,真正的礼是身心合一的。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这正是礼的作用,他并不是象征妥协,而是给人一种标尺。就像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大人纵容小孩犯错,在公共场合做一些不道德事,遇到这种情况并不能“礼貌的”笑一笑就过去了,而是应该告诉他们,进行交涉,使他们知道错误。这才是真正的礼。
当今社会,人最可怕的不是他去犯罪,而是他去犯罪了却不知错,这种是最为令人恐惧的。早在孔子的年代,他就已经对于这种事做出了解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运用法律强制性避免犯罪,远远不如用礼来洗涤民众心灵,让人人从不敢犯罪到羞于犯罪。这也是当今时代进行全民素质教育的本意。
如今距离孔子的年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了,礼也由稳固统治和繁琐变为了现在简单的礼仪,在孔子时代,他致力于恢复“周礼”,因为他觉得那个时代是一个道德沦丧的时代,只有用礼的约束才可以迎接和平。而现在到了我们的时代,虽然“礼”得到了发展,但是却在某些程度上也可以说我们的时代“道德沦丧”,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疏远,老师与学生关系的反转,不敢扶老人是因为怕被讹,这无不说明着我们的心灵需要“礼”的洗刷,难道社会进步同时需要弃礼来做为代价吗?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深思,中华几千年“礼仪之邦”的传承我们不能说丢就丢,但这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希望我们可以尽快的让“道德沦丧”离我们远去,让“礼仪之邦”回到我们的国家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