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四、仁的对象 [复制链接]

1#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天子只是形同虚设,并没有实际的意义,真正掌权的人是各个诸侯,天子并无实权,老百姓也只是隶属于相应的诸侯。在那一时期,各个诸侯国为了扩张领土,增强实力,称霸天下,一味地对外征战,丝毫不顾及百姓的生死,而小国往往是被征伐的对象,而被吞并的小国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而就滕国这种小国如何能够免于灾难,孟子便拿出昔日周太王面对狄人的屡屡进犯为了保全百姓而自己离开的故事,周太王指出“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无君?我将去之”(《孟子•梁惠王下》),百姓认为他是仁德的人而纷纷追随他。仁德的国君会爱护他的子民,不会为了拥有土地以及其他身外之物而不顾百姓的生活,更不会主动挑起不义之战,而陷老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3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在古代君主和百姓的直接联系是很少的,最主要的还是君主与臣子的联系,君主了解百姓的情况也是通过臣子的,爱人民的一个最直接表现是爱臣子,从君主和臣子的关系不难看出君主是否是仁德的君主。对于如何处理君主和臣子的关系,孟子也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孟子•离娄下》),君主看待臣子如同自己的手足,臣子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心腹;君主看待臣子如同狗与马,臣子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子如同泥土草芥,臣子看待君主就会如同仇敌。君主与臣子的关系是相对的,孟子用手足与心腹、犬马与国人、土芥与寇雠来比喻君臣关系,如果君主清楚认识到君臣关系的相对性,就会主动听取臣子的谏言,和臣子的关系就会融洽。如果君主能清楚地认识到君臣关系,那他也不难认识君与民的关系,君主将会爱护百姓,行仁德之政,这样离王道还会远吗?因此,仁的对象还包括臣子,爱臣子是爱人民的直接表现,爱臣子有利于更好地爱人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