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经典学习十一、孝,主题题解     云南财经大学     赵所丽    397层
       孝的含义。“孝”字由“老“字和“子”字构成,意即子辈对父辈的尊敬爱戴,延伸下去,就是对人类生命智慧、生存理念、事业技能、经验情感的主动效仿、效法、接替和传承。“孝”是中华精神最美的情。如长江之源、雪山起处一般滋润着这五千年的文明。而如今它依然有着“夕日映云,云层层”之美丽,却也如夕阳一样要面对黑暗。纵观古代英雄豪杰,无不以孝成名,以孝之名留后世。汉文帝刘恒没继承汉高祖刘邦的王位之前,被封为代王。汉文帝刘恒是薄姬所生,尽管刘恒当了皇帝以后,薄太后有很多宫女服侍,但汉文帝依然如往常一样孝顺母亲!有次薄太后患重病有三年之久,汉文帝除了在朝堂处理国家大事后都是每天守在母亲身边,亲自看护,日夜不停,实在困了就在母亲的病床旁边打个盹。每当宫女煎好药他一定先尝尝是否已经煎到位才亲自细心给母亲喂药!汉文帝刘恒的仁孝也传遍天下。 “孝”是华夏文明中最美的“情”,将如不落之日又一次高升光照大地。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1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经典学习十一、孝,主题题解     云南财经大学     赵所丽    398层。
         古人对孝的看法。在古人心中“忠”和“孝”是一种矛盾体。古人的传统精神中“忠”是“大义”而“孝”是“小义”,在“大义”面前人们必须舍小取大。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其义人人可当知。曾子在病逝之前,把自己的弟子召集到身边说:“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身体完整无损吧! 我一生遵守孝道,不负父母所望,遵守《诗经》上的谕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今以后,我就要心安理得地去见父母了。“孝”在古代是人行为最基本的要求,在汉代时“孝”更是一个人入仕的必要。“孝”在古代中国就像一面旗,几乎所有“大孝者”无不“扬名于后世”,成为后世豪杰、“孝”之榜样。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说的更为易解,也就是说与长辈共居时一定要对其尊敬,其老时养他一定要让他快乐,其生病时一定要表现出伤心,做其丧事时一定要悲痛,祭其时一定要严谨,做到了这五点才是“孝”。
TOP
3#

经典学习十一、孝,主题题解     云南财经大学     赵所丽    399层
            在古代,孝被理法制度所维护。中国古代礼法制度对孝的维护和对不孝的惩罚,使人们趋向孝。中华法系独特的以礼入法的特点,早在夏代就露端倪。“不孝”是夏朝在长期的法律实践中形成的较固定的罪名。在西周,“礼”是法律的灵魂和精髓,贯穿于立法、司法的活动中;而“亲亲、尊尊”又是礼的原则;孝又是亲亲的精髓。孔子推崇西周的礼法传统,强调孝和礼的相辅相成。此后,孝都一直得到了国家礼法的维护。在北齐,有“重罪十条”,第五条是“恶逆”,第八条就是“不孝”。犯了这“不孝”罪的,就是王公大臣也得不到宽恕。隋朝的开皇律继承了北齐的刑罚,并把“重罪十条”改为“十恶”,作为封建立法中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而在后世历代法典中,历经一千三百年不改,是谓“十恶不赦”。而其中的“恶逆”、“不孝”、“不睦”的三不赦,只不过是不孝的情节轻重问题。以《唐律疏议》为例,“恶逆”是指殴打及谋杀祖父母、父母等直系尊长;“不孝”是“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条例很简洁,但包含的内容丰富。先贤说了那么多的侍奉父母的标准,提了那么高的要求,都是要遵守的,不然,就会受到惩罚。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