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作为最高范畴,其核心含义是“爱人”。或者说,关怀人、尊重人,即“爱人”乃“仁”之“本旨”。就“仁”的文字结构来看,是由“人”、“二”构成的,指两个人在一起。由两个人在一起,孔子进一步抽象,赋予其以“爱人”的道德内涵,并将其置于诸德之上,从而成为普遍性的最高范畴。基于此,孔子一生以关怀人、尊重人为立身之本。典型的事例是他闻知马厩被烧后的反应。《论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因此,孔子反对人殉、人牲,而且反对用土俑、木俑以为牺牲,甚至以“无后”来诅咒“始作俑者”。《孟子》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实际上,孔子对“仁”的核心含义有诸多论说,只不过未以定义的形式界说而已。一个人必须要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其社会责任和义务。一个人一定要与父母兄弟有亲情,在亲情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辐射到他人身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辐射。将人的感情心理消融在人与人的世间关系中,建立了一种现实的伦理,心理的模式。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与要求,把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的本质和仁的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