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 1楼陈杰思的帖子自古以来,义利就是相辅相成,联系密切,不可分割的,如果谁想要割裂二者的关系,那必然会走向极端。所以,直到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处理义利关系。“义”,即为正义、道义,是人接受后天教化之后形成的道德行为准则;“利”即为利益,是人内心最原始的欲望。《史记》有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古人早就参出这个哲理:“趋利性”是人的一种本能。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那就是,“利”是“自我”的体现,而“义”则是“超我”的体现。但人活在这世上一生,难道就只是为了追求利益吗?那这一生也未免太过浅薄了,而且人之所以和动物不同,就在于人有头脑,有思想,可以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正如董仲舒所说:“若去其度制,使人人从其欲,快其意,以逐无穷,是大乱人伦,而靡斯财用也,失文采所遂生之意矣。”所以说,我们要学会以义制欲,而这个以义制欲又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一,是要见利思义。《论语》有云:“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用自己的“义”制住了自己的“利”,促使自己趋于一个“成人”。若不然,那便是董仲舒所说的:“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也;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想想那么多腐败官员,如果他们在面对诱惑,面对不义之利时,如果能够想起“义”,能够想起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控制住不合道义的私利,又何至于落个众叛亲离,锒铛入狱的下场!故“义之养生人大于利而厚于财也”。其二,是要由义取利。孟子有云:“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苏轼亦曰:“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而我们最熟悉的也是最通俗易懂的莫过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了,所谓“道”,就是要遵循“义”,先义后利,如果不符合道义,那么千金万两我们也是不能接受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就是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地去创造财富。其三,是要谋取公利。但凡提到“利”,我们首先想到的都是“私利”,可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真能做到“以义制利”,那么到那时“私利”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那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可谓“大同”。当然,我们不能像商汤、周武王那样救民于水火,也当然,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和平年代,我们要做的就是按道义做好身边的点滴小事。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就是典范,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认为他们看似只是做好了自己,其实无形之中却是“谋取了公利”——因为他们的道义精神会一直流传,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受到熏陶的人又继续去践行道义——以义取利,谋取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