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有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祭祀是用以追念养育之恩,发扬孝道的。曾子也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古代历来有“事死如事生”的传统。实际生活中,对于我的父亲而言,逢年过节的祭祀祖先活动总是一件值得重视的大事。我的父亲是一位无神论者,他不相信世间有鬼神的存在,也从不从事迷信活动,而唯独对于祭祀祖先他是相当重视的。是因为,父亲内心存在着对死去长辈的敬意,我认为这是一种孝道的体现和寄托。
有个贬义词叫做“数典忘祖”,告诉我们人是不能忘本的,更不能忘记传统。祭祀祖先在中国具有非常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历史的发展,祭奠祖先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近些年,我们提倡清明文明祭扫,以鲜花代替焚烧纸钱,但是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祭祀祖先的内在精神是不变的。除了追思祖先功过,勉励后世子孙之外,更重要的应当是一种家族认同和心理归属感的寄托和获取。
而对我而言,受我父亲的言传身教,我感受得到,他是极其希望我能够秉承孝道的。并且,我也始终坚信,父母健在时的及时行孝要远远胜过死后的追悔莫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我们年青一代着实具有深刻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