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

    《庄子·齐物论》最早阐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董仲舒后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从自然来,最后回归于自然,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一种平衡的状态。人体和自然都是一个整体,自然是一个大天地,人体是一个小天地,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与自我本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都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例如中医讲究的饮食养生就是说饮食应该与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生活在潮湿环境中的人群适量地多吃一些辛辣食物,对驱除寒湿有益;冬季常吃羊肉,而在夏季常饮乌梅汤、绿豆汤等,这是天人合一的体现。再例如,如果一个人经常生气,便会肝火郁结,脾胃不调,如此便肾水不足,就会失眠,更甚者茶饭不思。这说明人没有处理好和自己身体的关系,本来是和谐平衡的人体系统,变得失调,最根本的是调节自己的心情,降肝火,以其带动脾胃和肾水,使整个系统平衡起来。
最后编辑苏映映 最后编辑于 2017-12-25 15:02:58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天人合一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合一,更是天理和人良的合一。要顺应自然、提高自我的修养,把自然和伦理结合起来。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讲座中提到:虚怀若谷是实现天人合一的有效方法。天地包容一切。中华民族、中华文化更是求同存异。尊重各地的主流文化,保持谦虚但持有原则的去适应各种文化是中国人适应世界的方法。作为个人,更应该学会包容,父母不要要求孩子像自己一样,而应该互相尊重。虚怀若谷的本质是内方外圆,老子说“大方无隅”,即做人要方正有原则也要处事圆通,这样才能实现道器合一,既要有谦虚的修养,也要学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